在当前学术论文创作领域,AIGC检测工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学生们为了减少AI生成内容的比例想方设法,同时,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也遭到了不少质疑。
学生论文高AI率困扰
李悦然,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坚称其论文系独立创作,然而AIGC检测系统却判定其论文AI成分高达50%。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周扬所欣赏的文风严谨的学生身上,该学生因论文AI率32%而失去了答辩资格。这些学生就读的学校曾从外部公司租赁了AIGC检测系统,该系统对论文进行检测后,将论文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C和D等级的论文被认定为AI代写风险较高。www.wngjzx.com
误判现象频出
程婷所指导的两名学生,其论文虽由本人独立完成,却分别被评为C级和D级。与此同时,一些借助AI工具撰写的论文却获得了A级或B级的评价。李悦然指出,遵循规范化的学术论文表述方式,容易导致AI检测率的提高,例如论文中常见的“XX研究发现”等表述,往往会被判定为AI生成内容。这一现象不仅让学生们感到困扰,同时也暴露了检测系统在准确性方面的不足。
降AI率的艰难尝试
为了降低AI检测率,李悦然在论文中大量删除了逻辑连接词,秉持“能省则省”的原则。郝奇奇尝试对一个句子进行多种表述的替换,但即便朋友帮忙撰写多个版本,都无法通过检测。此外,她还发现,只要句子中存在错别字或语病,就不会被系统判定,这导致一些不恰当的表述反而通过了检测,使得修改工作变得异常荒诞。
检测结果不稳定
一位应届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提交的论文,在相同检测系统中,两次检测时间相隔27小时,却得到了不同的文字检测结果。这一现象表明,检测系统的结果存在不稳定性,这不仅给学生的论文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对学术评估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检测标准待明确
硅谷知名企业的人工智能研究专家Leo提出,为了深入理解AIGC检测系统的根本原理,首先必须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文本与人类创作的文本进行明确区分。在标准化语言表达和专业术语方面,它们容易被错误地识别为AI生成的内容。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类在写作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仅凭这些特征难以准确判断文本的来源。
水印技术局限性
赵宣栋指出,水印技术并不能完全确保识别出AI生成的内容。如果有人故意规避检测,他们有可能消除水印。这一现象反映出,现有的检测方法尚有缺陷,无法做到对论文是否由AI代写进行完全准确的判定。
针对如何增强AIGC检测系统的精确度,您有何见解?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此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