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内,两笔海外采购意向大单相继签署,让本就处于市场风口的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热度再升。但 eVTOL 从样机走向常态化运行仍面临挑战。
海外订单添火
近期,在短短一周时间里,eVTOL 领域两笔海外采购意向大单成功签署。7 月 16 日和 7 月 23 日分别有相关签约动态。这两笔订单金额和体量远超全球同类交易常规水平,充分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 eVTOL 产品性能与交付能力的高度认可。
中国企业主动
中国 eVTOL 企业在新一轮低空出行竞赛中展现出主动态势。像亿航 EH216 - S 是全球首个取得“四证”的 eVTOL 企业,已在国内部分城市开展“A 点往返 A 点”的低空观光运营,体现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和运营上的领先。
常态化运行难题
eVTOL 要从工程样机走向常态化运行,从“能飞”到“可用”,还需整个低空生态的系统性配合。尽管部分中国企业在适航审定路径上有初步进展,但商业化落地障碍众多。如接近合翼航空的相关人士 7 月 25 日表示,合翼航空还未开放运营。
行业爆发预测
徐安认为 eVTOL 行业还未到爆发点,预计在 2027 年左右,届时主机厂能拿到载人的标准适航证并开始交付。目前公众对低空载人的心理门槛依然存在,商业化落地需通过舆论引导、示范运营与安全教育逐步推进。
出海机会窗口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中国 eVTOL 提供了出海通道。欧美市场涉及数据安全、空域管理等敏感问题,难以进入。而像中泰建交 50 年,合作稳定,利于低空领域后续发展。亚太地区出台的相关运行参考资料,也为项目落地提供制度路径。
合作模式推进
中国 eVTOL 与海外合作通常采用中方提供整机与系统,当地合作方负责政策沟通与运营落地的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协同推进。如沃兰特与泰国企业、时的科技与阿联酋企业的合作,都体现了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
你认为 eVTOL 何时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