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波茨坦公告80周年!南京大屠杀档案缘何首次完整入藏日本高校?

2025年7月26日,标志着《波茨坦公告》发布8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一天,日本立命馆大学举办了一场聚焦和平与历史的活动。该活动传递了鼓舞人心的信息,同时也揭示了历史真相。

特殊时刻的捐赠

当天,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珍爱和平”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盛大开幕。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长吴先斌,受南京出版社的委托,向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赠送了《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共20册。这批档案是首次在日本的高校中实现完整收藏。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被纳入《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与之相关的书籍系列得以问世,此次捐赠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图书承载的意义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长吴先斌指出,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借助《南京大屠杀档案》这一文献,有助于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的馆长君岛东彦表示,这些记录客观历史事实的档案资料,对于研究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立命馆大学的转变

日本立命馆大学的“立命”二字源自于孟子的哲学思想。在二战期间,该校有数千名学生参与了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学校对战争罪行进行了深刻反省,并确立了“和平与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随后,学校设立了国际和平博物馆,以此反思侵略历史,并倡导世界和平。如今,该校已成为中日民间交流和平的重要平台。

现场活动的反响

夏淑琴一家的故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中,夏淑琴的家人共有9人,其中7人不幸遇难。当时年仅8岁的夏淑琴身受三刀,昏迷中侥幸逃脱。她的遭遇被约翰·马吉记录,并收录在《南京大屠杀档案》中。自那以后,夏淑琴31年间多次前往日本,揭露战争的罪行。

和平使命的传承

7月26日,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踏上日本土地,开启了她的和平宣讲之旅。她继承了外婆的遗志,深信面对部分日本人对历史的篡改,外婆曾勇敢地站出来。如今,夏媛决心接过外婆的接力棒,讲述那些珍贵的记忆。这一传承不仅是对和平理念的执着坚持,也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定维护。

众人普遍关注,此类民间互动对于深化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以及推动全球和平进程,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青岛自由行旅游网 www.xinhaoshan.cn